皮蛇又稱『帶狀皰疹』,是因水痘病毒復發,常見症狀包含【紅疹、水泡、膿胞、倦怠感、臉腫痛】,通常好發於身體胸口、腰部、或背部單側,好發於50歲以上、免疫力低下以及慢性病患者身上。
症狀 | 紅疹、水泡、膿胞、倦怠感 |
治療方式 | 7日服藥(健保給付) |
飲食建議 | 攝取蔬菜水果、維生素 |
痊癒時間 | 正常狀況2到4週內 |
⭐關於皮蛇長一圈會死,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因為病患免疫力低下造成體內病毒不斷蔓延,當形成帶狀(一圈)的皰疹時,代表身體狀況非常差,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皮蛇初期症狀癢!
皮蛇初期症狀多為患部【紅腫、發癢、刺痛感】,有人形容會有【觸電般的神經抽痛】,並且【全身疲倦】。要特別注意,若無即刻就醫,容易在【2週內】加重症狀。
⭐皮蛇若沒有及時治療,很有可能會出現皮膚起水泡、膿胞,如果發生在眼部周圍可能會併發結膜炎、角膜炎等。
皮蛇初期照片
皮蛇初期時會在皮膚上呈現片狀的紅疹,此階段的範圍限於局部,並且伴隨紅腫刺痛、搔癢感。要特別注意,若在初期未及時治療,很容易在【3–5日】內加重症狀,並且紅疹變為水泡,且皰疹範圍會擴大形成帶狀的症狀。
為什麼會長皮蛇?
長皮蛇通常是年幼時感染過水痘,痊癒後部分病毒殘留在身體內,在長大後,身體【免疫力低下】的時候【復發】引起。
皮蛇會傳染嗎?
皮蛇【具有傳染性】,對於【未曾得過水痘的人】,以及未接種過水痘疫苗的【新生兒】、【孕婦】都要特別小心。但是,大部分長皮蛇是源自於自身水痘病毒復發,而非經過傳染而發作,只要做好衛生清潔,並且不與患者有飛沫、患部的接觸,是不用過度擔心。
皮蛇看什麼科?
長皮蛇建議至【皮膚科】或【家醫科】看診,透過口服抗病毒藥或塗抹抗病毒藥膏治療。這邊注意一下,如因長皮蛇而引起後神經痛,則建議至【神經內科】就診,透過服用神經鎮定劑來降低疼痛。
皮蛇特效藥要吃幾天?
皮蛇特效藥在病發【頭5天內】定時服用,效果最好。因為其作用是阻止病毒繁殖擴散、以降低神經受到破壞及水泡產生,但無法清除病毒,所以在少量病毒一開始出現時就服用效果最好。
⭐特效藥分為第一代藥物阿昔洛韋(Acyclovir)和第二代藥物抗濾兒(Famciclovir)和去疹易(Valaciclovir),第一代藥物藥效較短,每日須服用【5次】,第二代藥物則增加劑量,每日只須服用【3次】。
皮蛇特效藥價格
皮蛇特效藥Acyclovir 口服藥已【納入健保給付】,療程以【7天為限】,價格約【1000元】。但是要注意,若是使用二代藥物則需自費,整個療程的價格約【3000元】。
皮蛇打針治療效果
皮蛇特效藥Acyclovir也有針劑的治療方式,【打針效果比口服好】,但是通常是提供給狀況嚴重的住院病患,如患有皰疹性腦炎、發病在角膜、三叉神經等部位。
皮蛇打針費用
治療皮蛇以打針方式的費用相對昂貴,需要約【3萬元】,且不屬於健保給付範圍。通常只有提供給病症特殊或嚴重的住院病患優先使用。
皮蛇疫苗價格
皮蛇疫苗費用每劑約【5~6千元】,目前並無公費疫苗。另外部分縣市如花蓮縣、竹北市等等,針對低收入戶、老年人有【部分補助】或【免費】,因此有意施打皮蛇疫苗的讀者可以先詢問戶籍所在地衛生所是否有相關社會福利措施 。
皮蛇藥膏推薦
【抗生素藥膏】可避免傷口感染;【辣椒素軟膏】適用於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患者,局部使用辣椒素軟膏在短期內有不錯的抑制效果,但要注意辣椒素對皮膚本身容易產生刺激,當副作用無法忍受時,可與醫師討論改用其他藥膏。
長皮蛇不能吃什麼?
長皮蛇沒有特殊飲食禁忌,但是對於刺激性食物例如油炸物、酒精,建議盡量少攝取。並且充分休息來提升免疫力。此外坊間不能吃【雞蛋】、【雞肉】的說法並無醫學證據支持,不用特別在意。
長皮蛇飲食建議
長皮蛇是因為免疫力低下而導致,故患者的飲食可以朝著【提高免疫力】的方向去做搭配,例如多吃富含各類維生素的蔬菜水果,並攝取足量蛋白質,少吃刺激性食物。
長皮蛇多久會好?
一般狀況下,皮蛇會在『2到4週內』痊癒,水泡也會結痂脫落。但要特別注意,部分病患可能會因皮蛇引起長達『3到6個月』的後神經痛,若有這種狀況,建議尋求神經內科進行治療。
多久皮蛇自己好?
長皮蛇自己好的時間因個人抵抗力狀況不同,約為『2到4週』,但是這邊特別建議,一旦有相關症狀,還是盡早就醫治療,加速痊癒時間。
皮蛇神經痛怎麼辦?
部分長皮蛇的病患會併發後神經痛,有時候適當的使用類固醇類藥物可以有效的降低後神經痛的發生率。另外,若已有神經痛產生,則使用止痛藥及抗憂鬱劑,可以減輕疼痛症狀。病患可與醫生討論,尋求專業建議。
補充
斬皮蛇真的有效嗎?
斬皮蛇沒有任何科學上的根據證明有效,而不當的對患部用不潔的用具接觸並塗抹偏方藥草,可能導致傷口感染,反而增加治療難度。
⭐民間斬皮蛇的作法是先找出皮蛇蔓延方向,確認皮蛇頭部位置,並用朱砂筆圈住皰疹,並做出斬劈動作,象徵斬下皮蛇的頭,並且塗抹草藥在患部。
Ricky Chang 營養師
本文作者介紹
Katherine 是一名家醫科醫師
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目前任職於區域醫院
受聘於本網站,負責此篇文章的撰寫